卫生职称考试儿科护理学基础考点:心跳呼吸骤停
2019年12月09日 来源:来学网考点:心跳呼吸骤停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型或心室纤颤。此时患儿面临死亡,如及时抢救可起死回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窒息 是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直接原因,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窒息。
2.突发意外事件 严重外伤及大出血、中毒、淹溺和电击等。
3.心脏疾患 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4.药物中毒及过敏 强心苷中毒、青霉素过敏、血清反应等。
5.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血钾过高或过低、低钙喉痉挛。
6.医源性因素 心导管检查或造影、麻醉意外、心脏手术等。
7.婴儿猝死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迅速转为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心音微弱或心动过缓,年长儿心率<30次/分,婴幼儿<80次/分,新生儿<100次/分。
2.短暂抽搐,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严重的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显示:
①心脏完全停跳,呈一水平直线或仅有P波;
②缓慢而无效的心室波;
③心室颤动。
(四)治疗原则
现场分秒必争地实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抢救的目的是用人工的方法重建呼吸和循环,尽快恢复患儿肺部气体交换以及全身血液和氧的供应。
抢救措施可归结为C、A、B、D、E、F六点,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A(airway)呼吸道通畅;B(breathing)建立呼吸;D(drugs)应用复苏药物;E(ECG)心电监护;F(defibrillation)消除心室颤动。抢救过后还需进行脑复苏,并对原发病及并发症进行救治,防治多器官衰竭。
(五)护理措施
1.心脏复苏,建立血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部位在两侧肋弓交点处的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上方,或婴儿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点下一横指处,或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年长儿用双手掌法,幼儿可用单手掌法;婴儿可用双拇指重叠环抱按压法,新生儿亦可采用环抱法或单手示指、中指按压法。
按压频率:新生儿120次/分;
按压通气比为3:1,婴幼儿及儿童至少100次/分;
胸廓下陷幅度:儿童下陷2~3cm,婴幼儿下陷1~2cm;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之比30:2。
(2)按医嘱用复苏药物:
在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同时,应根据心电图监护显示心跳骤停的类型,由静脉或气管内注射复苏药物。
如心脏停搏选用1:1000的肾上腺素;心搏徐缓选用阿托品;室性心动过速选用利多卡因等。
(3)除颤:
对心室颤动者选用胸外直流电除颤,发现心室颤动或心跳骤停2分钟内可立即除颤;
或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必须在基础生命支持2分钟后进行除颤,以2J/kg的电功率除颤。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志:
①扪到颈、肱、股动脉搏动,测得血压>60mmHg(8kPa);
②听到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
③瞳孔收缩,为组织灌流量和氧供给量足够的最早指征;
④口唇、甲床颜色转红。
2.呼吸复苏
(1)开放呼吸道:首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将患儿头向后仰,抬高下颌,清除呼吸道及口内异物;
淹溺者迅速将病人转为俯卧位,救治者用手托起胃部,使头低腰高将水压迫排出。
(2)人工呼吸:
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先迅速连续的吹气2次,以便打开阻塞的呼吸道和小的肺泡,避免肺脏回缩;
口对鼻人工呼吸法适用于牙关紧闭而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者。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主要适用于抢救婴幼儿,吹气量以胸廓上抬为准。
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3.脑复苏
脑完全缺血超过4~6分钟时可导致不可逆损害,故应积极抢救。
主要措施:氧疗、人工冬眠疗法、降低颅内压、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控制过度通气疗法及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等。
4.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复苏后患儿仍面临脑缺氧性损害、心律失常、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威胁,因此须专人监护:
①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
②注意神志、精神、瞳孔及周围循环的变化并记录;
③加强呼吸管理,定时湿化呼吸道,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维持有效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保证热量供给;
⑤维持正常体温,高热时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体温过低适当保温;
⑥做好口腔、鼻、眼及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⑦备好一切急救用品;
⑧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
安徽新梦想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安徽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