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建筑高度为38.8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设计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Ⅲ类场地。
设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来学网)如图1-59-1所示,G=G=98400kN,折减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0.8855s。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所求得的结构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以下哪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来学网)7300
  • B.
    (来学网)8600
  • C.
    (来学网)11000
  • D.
    (来学网)1300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主要解答过程如下】:
(1)根据《抗震规范》第5.2.1条
G=0.85
G=0.85×98400=83640kN
(2)根据《抗震规范》第5.1.4条
8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αmax=0.24
设计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T=0.45
(3)根据《抗震规范》第5.1.5条
结构阻尼比ζ=0.05阻尼调整系数η=1.0
由T=0.885s知T<T<5T衰减系数γ=0.9
(4)由《抗震规范》第5.1.5条图5.1.5[T~5T]区间公式有α=(T/T)ηα=(0.45/0.885)×1.0×0.24=0.13057
(5)根据《抗震规范》第5.2.1条公式(5.2.1-1)有
F=αG=0.13057×83640=10921.13kN
【点评】: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上述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甲类建筑和《抗震规范》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