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高度24m,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建筑场地为工类;其结构平面布置见图1-10-1,板厚110mm,第二层楼面框架梁KL-4的截面尺寸为400mm×900mm,中柱柱截面尺寸为900mm×900mm,边柱柱截面尺寸为700mm×700mm(图2-10-1);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现对其轴线(来学网)-梁段进行设计。
  1. 现已计算出支座柱边缘处的负弯矩设计值为1715kN·m,上部钢筋采用二排布置,h=820mm;下部钢筋采用一排布置,由跨中钢筋直通入支座的钢筋为528,h=855mm,问上部钢筋及相对受压区高度x/h。值与下列哪项最接近?
    A.
    4(来学网)28+525,x/h=0.118<0.25
    B.
    6(来学网)32,x/h=0.134<0.35
    C.
    9(来学网)28,x/h=0.19<0.25
    D.
    9(来学网)28,x/h=0.19<0.35
  2. 框架梁在支座及支座处的配筋如图2-11-1所示。

    经计算机内力分析,并按一级抗震等级对上述内力进行调整后,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梁⑧端支座边缘由梁端弯矩产生的剪力设计值为514kN;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时,其荷载简图见2-11-2,图中6400mm为柱边缘之间的距离。
    集中荷载标准值p=219.52kN

    均布荷载标准值q=9kN/m
    梁上部钢筋的a=80mm,下部钢筋的a′=45mm,并假定由集中荷载产生的剪力(含地震作用产生的剪力)与总剪力计算值之比大于0.75。问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及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采用下列哪一组最适宜?
    A.
    4(来学网)8@100、48@200
    B.
    4(来学网)10@100、410@200
    C.
    4(来学网)10@100、410@170
    D.
    4(来学网)8@100、48@150
正确答案:
(1)B
(2)C
答案解析:
第1小题:【主要解答过程如下】: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1条及11.3.1条,梁配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γM≤αfbx(h-x/2)+f′A′(h-a′)(2-10-1)
αfbx=fA-f′A′(2-10-2)
式中γ=0.75(按规范表11.1.6)
已知A′=3079mm(528)
αfbx=360(A-A′)=360(A-3079)
x=360(A-3079)/1.0×400×14.3=0.06294A-193.78
将x代入式(2-10-1)得:0.75×1715×10=360(A-3079)×[820-(0.06294A-193.78)/2]+360×3079×(820-45)
化简以后得到:A-32214A+127416459=0
A=4617mm
x=0.06294×4617-193.78=96.8mm>2a′=90mm(可)
选用632(A=4826m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此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一级,但又从该规范3.3.2条,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允许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于是查表6.1.2得知,框架结构可按二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1条,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对二级抗震等级应符合x≤0.35h的要求,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ρ=A/bh=4826/400×820=1.47%<2.5%(可)
当计算x时应采用实配钢筋面积,不应采用计算钢筋面积。由此得到:
x=360(A-A′)/αfb=360(4826-3079)/1.0×14.3×400=110mm
ζ=x/h=110/820=0.134<0.35(符合对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的构造要求)。
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A的错误在于以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x/h≤0.25为衡量标准,且计算受压区高度时以计算面积为准;C和D均未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
【点评】:框架梁的抗震构造设计,要求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x/h,当抗震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大于0.25,二、三级时不应大于0.35,这是框架梁延性设计的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如果设计得当,结构梁端必定要出现塑性铰,在塑性铰区域内,全部实配钢筋均将屈服,而不会只是计算配筋量;且x/h愈小,则根据平截面假定受拉钢筋进入屈服后的拉应变愈大,也就是延性愈好。

第2小题:【主要解答过程如下】:(1)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2条的条文说明,M=(1/γ)fA(h-a′)
梁上部配筋A=4599mm(528,422)
梁下部配筋A=3079mm(528)
左端M=(1/0.75)×400×4599×(900-80-45)=190092×10N·mm=1900.92kN·m
右端M=(1/0.75)×400×3079×(900-80-45)=122370×10N·mm=1223.7kN·m
按规范11.3.2条,对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1.1(M+M)/ln=1.1×(1900.92+1223.7)/6.4=537.05kN>514kN
因此,梁端的剪力设计值由实配钢筋控制。又从图2-11-2可得:
V=1.2×[(1/2)×6.4×9+219.52×(2.05+4.45)/6.4]=302.1kN
最后得到V=537.05+302.1=839.15kN
(2)验算截面控制条件
根据规范11.3.3条,当跨高比大于2.5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V≤(1/γ)(0.2βfbh)
(1/γ)(0.2βfbh)=(1/0.85)×0.2×1.0×14.3×400×820=1103623N=1103.623kN>839.15kN(符合要求)
(3)加密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从规范11.3.4条,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V=(2-11-1)
剪距比λ=a/h=1.95/0.82=2.378
故B39150=1/0.85/S)×820]
A/S=2.307mm
又由11.3.6条,对二级抗震等级取加密区箍筋间距S=100mm,同时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A=2.307×100=230.7mm
选用10@100四肢箍,A=4×78.5=314mm>230.7mm
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框架梁,加密区箍筋肢距<250mm(符合规范11.3.8条的构造要求)。
箍筋加密区长度为1.5h,等于1350mm。
(4)非箍筋加密区受剪承载力计算
应取箍筋加密区末端处的剪力计算,且计算时无需对剪力进行调整。
V=514/1.3+302.1-1.2×9×1.35=682.9kN
注:式中1.30为一级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见规范11.3.2条。
将上述数据代入式(2-11-1)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