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网)陈某,女,35岁,已婚,教师。2019年7月12日初诊。
患者10天前外地出差返家途中即感发热,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继而右胁肋部胀痛,身目发黄,时有呕吐。现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发热,乏力纳呆,口干口渴,口苦恶心,时有呕吐,大便秘结,两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与萎黄相鉴别。
答题要求: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正确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中医证型诊断: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右胁腹胀痛,身目发黄,食欲不振,恶心,时有呕吐10天,辨病为黄疽。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湿热熏蒸,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故身日发黄,黄色鲜明;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蕴结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故纳呆,恶心,时有呕吐;气虚推动无力,故乏力;热邪较盛,蕴结大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秘结,两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综上,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方剂名称: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后下),黄柏6g,茯苓15g,柴胡10g,陈皮10g,竹茹10g,半夏6g,连翘6g,垂盆草15g,蒲公英15g,滑石15g(先煎),车前草15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第一站 病案(例)分析